從孩子呱呱墜地起,我們除了享受為人父為人母的喜悅,肩上又多了一份責任,面對這個晶瑩剔透的小生命,作為父母該如何培養他呢?應該給他提供什么樣的家庭教育呢?都說父母是孩子的第一任老師,言外之意就是充分肯定了家庭教育的重要性。在學校教育和要求日益升級的今天,作為現代的父母,更應學會如何做父母,如何給孩子施以良好有效的家庭教育,進而讓孩子成長得更順利些,更快樂些。而家庭教育現狀又如何呢?筆者通過走訪調研,搜集到了這樣一些事實。
1、對孩子過分干涉,按自己意愿強性“塑造”孩子
很多父母將孩子視為私有財物,任意支配控制孩子的一切,或者把自己一生的遺憾都寄托在孩子身上,希望他們按自己的意愿去發展,任意剝奪孩子自由選擇的權利。
小靜本是一個聰明活潑的女孩,最近卻經常獨自流淚。原來她媽媽為她報了舞蹈訓練班,只要一有空閑就逼她學舞蹈,F在小靜一看到教練,心里就難受,心情大受影響,其他方面的表現也因此一落千丈。
其他還有比如考重點學校以及出國留學等,都是要求孩子事事必須服從自己安排,稍有反抗就拳腳相加或出言不遜。在這種壓力下,家庭氣氛變得日益沉重,雙方不僅不能感受到親子關系的和諧,孩子學習效果還極差。
分析:父母適當地對孩子的成長提出參考指導性的意見是很有必要的,但孩子的成長畢竟有自身規律,孩子也有自己情感需求,因此,作為父母還是應放下架子,多些傾聽與了解,多尊重些孩子自己的意愿。
2、對孩子呵護有加,舍不得讓孩子做家務,只讓孩子學習
當前中國家庭的“六大一小”結構,使得很多孩子在家庭中處于特殊地位而被重點保護。而我們特殊的教育體制,又使得很多父母特別關注孩子的智商,認為孩子只要學習成績好就一切都好,因而只讓孩子專心學習,家務活卻從不讓孩子插手。
小明學習等各方面都很好,可家務活就是不會做。某天吃完晚飯后,看到父母很累,小明就想幫他們洗洗碗,沒想到一不小心把碗摔碎了,把自己的手還劃了一個大口子。父母為此很心疼,從此再也不敢讓小明洗碗了。
類似現象還有很多,具體表現就是生活上對孩子衣食住行包辦代替,不讓孩子沾邊;經濟上過多偏重孩子,百依百順,因而也就出現了小學生還要家長接送,中學生還要家長洗衣服,大學新生入學還要家長護送的獨特現象。
分析:新時期的父母應該積極讓孩子學會分擔家務事,而不應讓他們只埋頭于書本學習,這不僅是培養孩子最基本的生活和生存能力,也是培養他們愛勞動重勞動的良好價值觀和行為習慣。
3、把“愛孩子”當成一切權威行為的借口
父母一句“這是為你好啊”,便變成所有“錯誤”家庭教育行為的擋箭牌。
望著窗外小伙伴們快樂踢球的身影,小剛露出了羨慕的眼光,但隨之又被失望的眼神所代替。因為他沒有按時完成父母布置的作業,就只能關在房間里,不能出去游玩。父母說這是為他好,作業完不成就出去玩,極易滋長懶性思維。
分析:誠然,教育的過程是一個愛的過程,沒有愛的教育是在生產產品而不是培養孩子,家庭教育更離不開愛,但“愛心”也要講究“愛的方式”,要用愛來樹立權威。
4、熱衷于把孩子當作比較的對象
中國的父母一方面喜歡鼓勵自己孩子上進,另一方面又常常貶低自己的孩子,也許是望子成龍望女成鳳的心情太迫切了,于是我們經常聽到“你看人家孩子多用功,成績多好!”、“人家孩子多棒”這樣羨慕的話語。
小強是一個學習非?炭嗟暮煤⒆,可不知怎么回事,他的數學成績總是進步不明顯,但他并沒有灰心,一直在努力著。前不久,學校進行數學小測驗,100道題他竟然做對了95道,大大超過了之前總是不到一半的做對率。當他興高采烈地向家長報喜時,迎接他的卻是母親失望的眼神,埋怨他為什么沒有全部做對題,而鄰居家的小李則得了滿分。
分析:“多元智能理論”告訴我們要承認孩子智能的差異性、特殊性以及個體在不同領域中認知能力發展的非同步性,看到孩子的閃光點,進而有意識避免消極的教育行為。在家庭教育中,父母把自己的孩子當成與他人比較的對象,本身就已經很不合理了,更不用說當著很多人的面說孩子不如他人了。
在家庭教育中,還存在將孩子隱私通通買斷,認為孩子是父母私有“財產”,父母有權主宰孩子一切;只顧孩子學習,不顧孩子睡眠,為了取得好成績,肆意剝奪孩子睡眠時間;認為撫養孩子是艱苦的義務而非享受,習慣把養育兒女當成艱苦的義務,也因此經常暗示或明示孩子要回報、孝順、養老;還有很多家長與孩子過于板著面孔,缺乏幽默感的家庭教育氛圍等等。
凡此種種,都加重了孩子身心發展的負擔,使孩子面臨學校教育和家庭教育的雙重枷鎖。原本應是打氣、鼓勵、溫馨、快樂、放松的家庭教育氛圍,如今也讓他們愈發喘不過氣來。
由此觀之,科學合理的家庭教育不應是學校單純知識教育的延續,而應是學校教育的有力補充。在保證可以讓孩子接受的學校教育精華得以升華的同時,更應保持自身獨特的教育功能,更應偏重孩子良好人生觀、價值觀、生活觀以及良好行為習慣養成等方面的教育。同時,不同的家庭環境需有相應的家庭教育實際,每位父母需量體裁衣,根據自身特點努力創造適合自己孩子需要的家庭教育。
其實,很大程度上有什么樣的父母就決定了會給予孩子什么樣的家庭教育,因而,當孩子在學校學習忙碌了一天,回到家應該面對怎樣的父母呢?筆者想理想中的父母應是這樣的:
是民主的。他們會適時地與孩子平等對話,會懂得傾聽與尊重;
是生活的。他們會與孩子看電影,讀書刊,聊人生,更會讓孩子熱愛勞動,享受生活;
是智慧的。他們會知道如何向孩子傳遞愛心,搭建溝通心橋,讓親子關系和諧,進而讓孩子的亮點愈亮,不足得以改善;
是自信的。他們會始終相信自己的孩子能行,相信孩子不是還沒有開花,而是花開有季,只是還未到屬于他開花的季節;
是陽光的。他們無論是穿著,還是表情、談吐,都能讓孩子時時處處感受到陽光般的燦爛與溫暖;
是幽默的。他們會知道如何與孩子幽默接茬,幽默化解親子過程中遇到的糾紛,也懂得如何與孩子碰撞起幽默的火花。
因此,作為新時期的父母,應把孩子當作一個真實的存在,少些功利思想,多些理性健康思維,讓孩子也能的的確確感受到父母的存在,不斷從父母身上獲取快樂成長的源泉與動力。讓我們每一位父母都去好好珍愛自己的孩子吧,努力讓孩子在幸福的家庭環境中幸福茁壯地成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