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sup id="iicak"><button id="iicak"></button></sup>
  • <strong id="iicak"></strong>
    湖南省武岡市富田中學官方網站
    您的位置 首頁 >> 教師園地 >> 耳聽八方 >> 別讓孩子在困惑中迷失

    別讓孩子在困惑中迷失


    來源:心理咨詢老師 湯偉   瀏覽:9222   上傳時間:2010/6/24

    你了解自己孩子的真實心理狀況嗎?你知道孩子需要什么不需要什么嗎?你和孩子經常溝通交流嗎?那種心與心的交流?你和孩子的溝通有效嗎?

    2009年我在長沙市未成年心理健康咨詢中心接待了這樣一個家庭案例:一個9歲男孩,小學四年級,家庭經濟條件較好,父母對其期望很高,而小孩學習成績一般,按父母所說,嚴重缺乏學習自覺性,遇到學習、生活中一點困難,就會表現出急躁憤懣的情緒,繼而逃避放棄,所以學習效果不佳。平常,他喜歡看電視、上網游戲,喜歡不分時間地和為數不多的幾個樓上樓下的同齡人玩,常常因此放棄正在進行的學習。比如,下午放學回家,第一件事情就是迫不及待地打開電視看動畫片,直到吃晚飯,之后,習慣性的下樓玩一個多小時,哪怕是沒有一個玩伴,常常滿頭大汗地趕回家,繼續動畫片,之后在父母的催促下才拖拖拉拉極不情愿地寫作業,不到半個小時匆忙完成,繼續看電視至深夜。雖然如此,但在學校,老師一致認為他表現良好,誠實聽話;母親則認為他在家里完全失控,不僅不能按時保證質量地完成功課,最主要是經常性地情緒失控,與母親發生爭吵沖突,脾氣爆裂。這位母親十分焦慮,又感覺束手無策。后來跟蹤輔導,我發現孩子的父親對待小孩溫和,有求必應,不敢嚴加管教,更不敢對小孩大聲呵責,擔心會觸發小孩憤怒的神經,自己作為父親的尊嚴受到挑戰。孩子的母親性情急躁,夫妻經常就小孩的狀況相互抱怨、指責、爭論吵架。一方面是父親管得少,另一方面則是母親什么都管,她主要的方式就是——念叨。很多時候,我感覺這一家三口是出于對立各自為政的狀態,缺乏親密感。我曾要求小孩以“家·樹·人”為主題畫一幅簡單素描,可以著色,他畫出來的家(房子)很小,畫在一張A4紙的最角落,樹沒有葉子,地上的草像刀子,自己與爸爸、媽媽在郊游,但互相沒拉手,母親的表情嚴肅,自己的臉沒有眼睛,小鳥也沒眼睛,真個畫面沒有著色,干癟枯澀。從心理學角度分析,小孩性格存在馬虎、不細致的一面,他的內心充滿迷茫,家在他心里位置不重要,父母缺乏親密度,在父母面前,他缺乏心理安全感和現實掌握感。

    青春期的八年級是一個難過的時期,學生由于生理發育、心理變化、功課的壓力等,容易躁動,心理上更加敏感,情緒反應更為激烈,對異性開始關注,充滿與異性交往的渴望和好奇,很在乎自我在同齡人眼中的形象及同齡人對自己評價,害怕跟不上“潮流”,而被群體遺忘,在這種群體歸屬的心理需求刺激下,他們開始“攀比”,容易收到同學的影響。這時期的他們內心充滿各種各樣的幻想和渴望,卻不敢大膽地表達,也缺乏正確表達內心渴求的技巧。他們十分害怕內心的秘密被眾人所知,尤其怕被父母和老師發現。當想要表達或做出父母會拒絕、反對、壓制、責罵的事情的時候,他們內心充滿恐懼,他們一貫認為父母態度嚴肅,不信任自己,向父母坦誠表達是不安全的,于是他們喜歡撒謊隱瞞,選擇在父母面前保持沉默或不坦誠。這樣親子間就出現了信任危機,并且相互構建這種不信任。這也是八年級學生“自閉心理”和“自閉現象”出現的一個原因。在內心各種的幻想和渴望促使下,他們容易對社會上的某些不適當又有趣的潮流(如污言穢語)、校園青春小說產生興趣,反過來這些又刺激著他們幻想的神經,膽大的學生會在行動中表現,你會覺得孩子越來越不聽話!膽小的學生則會壓抑自己,在心理內耗,他們結果一樣——開始對學習反感。然而他們內心不缺乏規則,他們深深知道自己應該做什么,不應該做什么,明白父母和老師的期望,更了解父母和老師喜歡自己干什么不喜歡自己干什么,可是不少學生由于不能有效調節自己的情緒和本身的惰性,很多時候并沒有按父母期待的去做或堅持做好。另外,在內心幻想和渴望與他們的理智及父母老師嚴厲管束的沖突中,不少學生充滿困惑,他們開始迷失,甚至沉淪,消極地應付一天又一天的學習,學習的成就感漸漸消失。當他們對學習生活產生無趣、無望、壓抑、處處碰壁、精神得不到舒張的感覺時,習得性失助的心態就出現了,也就是他們失去了對學習對進步的信心和熱情,容易逃避問題和困難,容易放棄,于是你發現孩子變得叛逆,你驚訝于曾經熟悉的孩子竟越來越陌生。有些學生開始迷戀網絡,只有在網絡游戲的虛擬中,他們才感覺如此的暢快,心理學認為:網絡上癮的孩子絕對需要現實的控制感和成就感,他們缺乏現實掌握感。以上這些“八年級現象”不僅僅出現在八年級,只是在八年級表現突出點,這些現象和問題的出現跟諸多因素有關,從家庭角度來看,親子間溝通不暢無效,家庭氛圍的不和諧,尤其,父母對待孩子的態度是最主要的。這會導致家庭親子間親密感的缺失,孩子對父母對家依戀感不強,有些孩子轉移尋求對同齡人交往關系的依戀,比如早戀,心理學研究表明:孩子早戀是親子依戀關系的轉移,是家庭親密感不足的表現。我所接待的學生早戀案例,無一不是反映了這一點。

    父母要幫助孩子解決成長中的困惑,理順他們心理各種的矛盾沖突,首先就要做他們情感情緒的撫慰者,而不是“教化”者。父母常常把“念叨”認為是對孩子成長的指導,是與孩子的溝通方式。在父母念叨的時候,孩子往往低著頭,時而點頭或輕聲應允,父母很欣慰地以為孩子聽進去了,這樣家長就自我強化了這種自認為良好的“念叨”教育方式。父母可能不知道,孩子在你念叨的時候不反駁,或者以前反駁,現在不反駁,是因為他知道你所說的各種道理是對的,他無話可反駁,即使反駁還會遭到批評責罵,他只能選擇這種準沉默的方式應對,而他內心的困惑問題并沒有通過親自的溝通得到解決,反而因為念叨更加壓抑委屈,心理學研究證明:念叨會引發小孩的叛逆。而當反復念叨卻看不到小孩明顯轉變,父母便表現出憤怒,甚至責罰,這樣,孩子更不敢再父母面前說真話,親自溝通無從談起。我認為,念叨實質上是父母自以為是地把自己觀念強加給孩子的一種家庭控制,它只會讓親子關系惡化,親子間的心理距離越來越遠。

    國際著名的家庭治療大師維吉尼亞薩提亞提出了兩種基本家庭系統的存在:封閉型家庭系統和開放型家庭系統。在封閉型家庭,表現出更多的是權利、專制、命令式的語氣(經常表達的詞語有:不許,應該、不應該、必須……)、子女的服從、剝奪、遵從、依賴等,父母教育子女是通過恐嚇、懲罰、內疚和控制,無形中限制了子女的多方面的發展,在這種家庭系統中,家庭成員是低自尊的,父母在與子女交流溝通方面不對等,子女往往擔心暴露自己的弱點,不愿意清晰地表達自己的感受,害怕被父母拒絕,受到父母嚴厲的批評和否定,害怕失去愛,缺乏心理安全和現實掌握感。在開放型家庭,家庭成員可以相互表達和接受渴望、恐懼、愛、憤怒、沮喪和錯誤,子女可以沒有任何顧慮擔心地展現自己,真誠地表達自己,不必擔心父母的拒絕或羞辱。封閉系統中的人們處在充滿敵意的環境中,愛是用金錢、條件、權利和地位來衡量的。在開放系統中,管理通過愛和理解進行……人們自信、幽默、真實和靈活地生活在完整的人性中孩子不是我們的肋骨,他們有著也應該擁有自我獨特的人格與個性,我們能做的是如何更好引導他們發展,激發他們的潛能,激發他們自我發現自我學習的熱情和創造力。

    一個16歲的男孩,整日同一群調皮的孩子玩,致使幾門功課不及格。一個周末的早晨,那孩子拿著釣魚竿正準備和那群孩子一起去釣魚,父親攔住了他,心平氣和地對他說:“孩子,你整日貪玩,功課不及格,我和母親都很為你的前途擔憂。”“有什么可擔憂的?杰克和羅伯特他們也沒及格,不照樣去釣魚嗎?”那孩子反問。“不,你可不能這樣想啊,”父親充滿關愛地望著孩子說,“我們家鄉流傳著這樣一個寓言,希望你能認真聽一聽。” 接著父親說:“兩只貓在屋頂上玩耍。一不小心,一只貓抱著另一只貓掉進了煙囪里。當兩只貓從煙囪里爬出來時,一只貓臉上沾滿了黑煙,而另一只貓的臉上干干凈凈。干凈的貓看見滿臉黑灰的貓,以為自己的臉也很臟,就跑到河邊去洗了臉。而黑臉貓看見干凈的貓,以為自己的臉也是干凈的,就大搖大擺地到街上閑逛去了。”父親最后親切地說:“孩子,誰也不能成為你的鏡子,只有自己才是自己的鏡子。那別人做自己的鏡子,天才也許會照成傻瓜。”孩子聽后,羞愧地放下魚竿,回到自己的小屋里學習去了。后來,那孩子時常拿自己作為鏡子來審視自己,并不斷地暗示自己:“我是獨一無二的,我沒有必要跟平庸的人相比。”那孩子后來成為了一代偉人,名字叫愛因斯坦。三歲時的愛因斯坦,看不出任何天才跡象,10歲時的愛因斯坦,找不出絲毫的出眾之處,但20歲后的愛因斯坦,一天比一天有成就,因為他相信自己。

    很多父母在家庭教育上可能存在一個誤區,按照自己的設想,在孩子表現良好的時候,欣欣然;當孩子出現問題的時候,不論問題大小,父母則表現出念叨、批評、處罰、失望、嘆氣、眼淚和不良情緒。我們是不是把太多注意力放在擔心孩子出現問題及如何應付孩子消極表現上,而忘記花更多時間和精力從孩子整體長遠的發展上,考慮如何激發孩子創造力,挖掘孩子有待發展的潛能等積極方面呢,也就是說,我的孩子還有哪些可以發展培養的,從而幫助他們建立成就感及對人生的自信。

    父母如何更好與孩子相處,有效地進入他們內心世界,與她們同感共情,平等對話,達到真正意義上的和諧溝通交流,從而真正解決他們內心矛盾困惑,我建議:

    1、多問少言

    父母要克服親子關系中的 “救世主”情結,父母不要認為自己是孩子的上帝,而應該引導孩子做自己的上帝。這個過程是艱辛的,父母要學會虛心問孩子想要什么,不想要什么,多問問孩子幾個為什么?不再憑主觀經驗及直覺教育孩子。心理學研究表明,主觀武斷不僅是自戀的核心特征,也是人際溝通的最大障礙。我們需要不斷告誡自己:小孩在長大。他們在逐漸形成自我獨特的個性、人格、評價方式以及理解系統。我們需要以積極的態度引領他們走出青春的迷茫、叛逆,幫助他們找到自我定位。

    2、多聽少評價

    家長要克服親子關系中的 “祥林嫂”情結,用心聆聽孩子,觀察孩子,并多設身處地站在他們的角度看問題,多與孩子同感共情。父母需要竭力克制好念叨、好指點的欲望,以多聽換取孩子的理解,以非評價性的態度進入孩子的內心世界,反復的批評和反復的表揚都是一種叨嘮,嘮叨是代溝產生的主要原因。

    3、多笑少怒

    心理學研究,笑是人情溫暖的最直接象征,其中笑臉比笑聲還重要。父母經常性在孩子面前微笑,會讓孩子心靈平和愉快,情緒良好,而父母發脾氣,即使與孩子無關,也會讓孩子感到煩躁不安,當然不敢再真實表達自己了。父母的笑讓親子間關系和諧溫馨,是建立親密感最有笑的途徑之一。

    4、多幽默多參與

    很多父母認為要在孩子眼里樹立威嚴的形象,不然孩子不怕父母,難以管教,所以要較多保持嚴肅的表情。在封閉型家庭系統,父母一開始對孩子就是擔心,生怕他們出錯,不能容忍他們出問題,一開始就對孩子不放心、不夠信任,所以一開始就對孩子抱著管的態度,這樣的態度一開始就把孩子放在人格不獨立的位置,一開始親子關系就是不對等的,所以很多父母不能意識到自己在孩子眼里的榜樣作用。我們忽視了孩子打從出生下來的模仿能力,很小的時候,小孩就對父母的一顰一笑一舉一動有著深刻印象,他不知道適合不適合,他只能理解為這個世界就是這樣的,他也要成為那樣。當他逐漸長大,發現父母總是壓制自己從他們身上習得的東西,他覺得不公平,他可能會表現出叛逆,也可能壓抑自己。而在開放型家庭系統,父母較少存在管的概念,更多的是與孩子進行愉快透明寬容的溝通交流,并且相互啟迪,相互分享,相互信任,誤會較少存在,親子間親密無間。要讓孩子在家里真實表達,父母要學會主動跟孩子幽默,開開不傷大雅的玩笑,這時在孩子心目中,父母是親切的溫和的,更是安全的,另外父母主動參與孩子的學習、生活活動,跟他一起分享他的情緒情感和內心感觸,讓他知道,他并不孤單,成長的路上,爸爸媽媽時刻陪伴左右。

                                                                                                      廣益中學心理咨詢老師  湯偉松

     

     

    責任編輯:管理員

     

    上一篇:“親子關系”應這樣解讀(三)——想和孩子順利的溝通,必須注意到家人之間的微妙情緒

    下一篇:關于加強學科教研組建設的意見

    Copyright © 2009 湖南省武岡市富田中學    湘ICP備09027078號

    技術支持:武岡人網

    亚洲色无码专区在线观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