現在,一提起心理健康,人們就會想到自殺、抑郁、孤僻甚至變態。其實,這些都僅僅是在關注心理健康的一些極端表現。姑姑教育表弟的經歷啟示我,關注心理健康,最重要的是要擁有健全、健康的人格,這一點尤其對青少年非常重要。
我姑姑的孩子現在已經獲得新聞學碩士學位,走上省報新聞記者工作崗位。按照傳統的標準來衡量,他是個很優秀的孩子:從小就聽話,學習成績頂呱呱,讓大人省了很多心。長期以來,姑姑都為自己的“教育碩果”倍感驕傲,甚至有點自鳴得意。然而,她的良好感覺卻在去年春天參加的一次學前教育專題報告會上動搖了。她滿腹心思地告訴我,北京師范大學一位教育學教授在報告中說,3至7歲是人格培養的重要時期,F在這個年齡階段,孩子的思維、語言、想象力、記憶力等各種心理品質全面奠基。他們在跟周圍人及環境的互動中,逐漸形成自身的心理素質和心理特征。
講到這里,姑姑長長地吁了一口氣,她不無遺憾地嘆道:“在教育孩子方面,我與周圍人一樣,常常給孩子的行為設定了許多不必要的禁區。為了防止孩子外出受欺負,或者在玩耍時出意外,保守的我規定孩子除了上學以外,幾乎不能出家門.......”
事實上,表弟的成長環境雖然很封閉,但是成長的道路很順利,很安全。在這種安逸的環境下,表弟上學了,很乖,很刻苦,成績也很好,深得老師的喜愛、同學們的艷羨。但令人遺憾的是,他在各種智力競賽中,成績卻總不太理想,F在的表弟也經常跟我說,他很郁悶,他覺得自己的創造性很差,工作和學習的壓力很大,生活中還常常被一些人際關系方面的問題所困擾。今年回家過年時,表弟憂郁地告訴我,因為工作中出現了一個主觀原因的失誤,他至今仍生活在感覺領導、同事看不起他,自己發展前景黯淡的苦惱中。
對此,我深感憂慮。在反思姑姑對表弟教育不足的原因及過程中,我發現表弟孩時的思維禁區很多,思考問題時思路不夠廣闊,心理承受能力較差,不夠堅強。
聽了姑姑的反省話語及其傳遞給我的關于北師大教授培育孩子的觀點,我進一步領悟到,表弟的成長過程確實存在問題,且應當屬于心理健康的范疇。當然,表弟現在的一些不完美不能簡單地一概歸納于從小所受的看管式教育。但我想,如果姑姑能夠早一點接受到這位北師大教授的育人理念,能夠及時地對表弟進行有效的引導、教育,大膽地放開手,為孩子的成長營造一個更加廣闊、自主創造人生的天空,那么,表弟的發展前景肯定會更好。
如今,承載著這種育人理念,我探索著、快樂地行進在教育孩子的一片綠意蔥蔥的草地上。